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外观的要求不断提升,现在外观简陋,没什么设计感的产品越来越无法在市场上生存。因此对工业设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,相应的,悟空体育网站 也越来越多,良莠不齐鱼龙混杂。经常有朋友问我,你们这个设计服务是怎么计算报价的,怎么每家的报价差那么多,难道是因为不同设计师水平的高低吗?
便宜没好货这道理,随着消费升级,越来越深入人心,已无需多言。但对于设计服务,到底怎么样的报价才算合理,该怎么选择呢?这是很多客户,面对差异巨大的各家报价,仍然会纠结的事情。
其实这没什么好纠结的,只要了解了报价的构成,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。
商品的价格,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成本加利润,设计服务也是如此。虽然智力活动的价值,本身是很难用价格来估量的。比如一位画家花一天时间画了副画,在他没出名时这幅画可能值两百,在被世人推崇后,同样一副画可能价值连城。工业设计本身的价值也同样难以估量,一旦因为外观设计使产品成为爆款,设计产生的价值就巨大无比。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人力成本的角度来计算设计服务的成本。
要计算设计服务的人力成本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设计服务包含哪些内容,脱开服务内容谈价格是没有意义的。
实物产品从一个模糊的念头开始,到量产销售进入消费者手中为止,基本上都会包含以下阶段:产品定义,预研和堆叠设计,外观设计,结构设计,硬件开发,软件开发,样机制作,设计评审与修改,开模,贴片制板,试模制样,DVT试产,样品可靠性测试,设计修改与对策,再次试产和测试,批量试产,量产资料归档,量产准备,量产。这些环节都有相应的服务内容,如果拿一个只有结构设计服务的报价,和一个包含完整过程的报价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。
然后我们来看这些环节具体的人力成本,不同的产品所需要的设计时间差别较大,所以成本不太好类比,但是同一个产品在不同公司的人力成本,应该基本是类似的。以常见的小型家电为例,比如空气净化器,仅以结构设计为例,大体人力成本情况如下:
第一阶段的设计画图时间:预估两周10个工作日,不含模型复建和堆叠设计,如需复建外观模型,时间需要增加3天左右。至于堆叠设计,那属于产品策划阶段,时间与产品定义的完成时间有关,在此不做讨论。
沟通时间:包含第一版出来后的评审沟通,修改后的沟通,开模前的沟通,开模修改后的沟通,占用时间会比较零碎,按次数来的话,一次半天加上通勤时间,基本上要1天一次,比较顺利情况下5个工作日,具体与沟通次数相关。
修改图面所用时间:一般第一版出来之后修改一次,再次沟通之后修改一次,开模前修改一次,每次时间看修改量,一般是两到三天,基本上顺利情况下需要9个工作日以上。
与硬件交互相关讨论时间和文档制作时间:基本上发生在主板dxf细化,主板摆件干涉检查等,一般需要沟通三到四次,并会需要制作对应文档,按2个工作日计算。
手板组装验证时间:一般需要两个工作日,一天组装修补,一天问题点分析记录,在只做一次手板情况下需要2个工作日。
文档整理时间:包含评审时的说明文档,开模前的清单,整机bom,组装操作说明sop等,半天一份文档完善来计算,不含修改时间,总计至少2个工作日。
如上,初步人力成本,在非常顺利没有大修改大变动情况下,约为30个工作日,按结构工程师目前日薪约为500一天,人力成本总计15000。
然后一般还包含交通成本:按一次50计算,应该在300左右。
物料成本:主要是手板费用,需要手板厂家评估,与产品大小,手板难度和外观工艺要求有关,初步按3000算。
以上内容为比较顺利情况下的人力成本,低于这个费用的,都是对内容作了删减的,比如只画一版设计图不做任何修改,也不会跟进到开模阶段等,毕竟人员工资大体是确定的,要降价只有减内容。
上面这样算是比较理想的情况,实际上大多数时候,会因为项目变更和项目问题而花费更多的人力时间。项目上实际更多的问题点会出现在开模之后,包含模具、试产和测试环节,都会出现大量需要花时间解决的问题,时间琐碎难以统计,实际成本很高。如果把这部分加上,结构设计服务的成本会很高,客户一般不会接受这么高的价格,所以设计公司一般都不会把开模后的工作放在服务项目之内,这也是产品型公司最后大都会选择招聘结构工程师的原因。
如果是一家正规的设计公司,还需要加上项目管理成本、日常运营成本平摊和利润项,考虑实际情况下,项目发生变更的可能性很大,对应成本会有大幅提升,还会增加一些损耗成本。
产品设计、外观设计、硬件开发等也是类似的情况,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计算,这样就会对开发的成本和时间周期有个清晰的认识。在产品项目启动之前,也建议客户进行一下相关的预算,如果对相关成本不了解,一味压低价格,只会造成服务内容缺失,最后很多时候是双输,设计公司觉得做亏,客户又不满意服务,最后导致项目终止。
因此,收到报价后,不要仅仅看总价然后对比砍价,而需要仔细核对服务内容和项目周期,才能做出更为正确的选择。现在您知道该如何选择了吧?